解读铁矿石谈判后遗症之超量进口

2009-11-10 | e钢网 | 7412浏览

铁矿石谈判的形势依旧是迷局一片,国内各大钢铁生产商急了。09年谈判了将近一年,最终也没有一个确定的长协价,令各大钢厂对2010年铁矿石谈判难持乐观态度。于是乎国内钢铁业内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钢铁生产热火朝天,钢企疯狂储备粮草,而导致钢市严重供大于求,钢铁行业出现的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钢厂:超量囤货6000
 
“超量进口铁矿石是钢铁行业应引起关注的重大问题。”11月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罗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经中钢协了解,超量进口的这些铁矿石80%左右是企业库存,大家都在今冬明春储备粮草。
 
当天中钢协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9月,国内进口铁矿石巨增,超过实际需求6600万吨左右,目前压港7500万吨,同期钢铁产量高达42040.06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5.62亿吨水平。考虑到全行业供大于求的态势有可能进一步加深,罗冰生表示,“4季度及明年初钢铁行业将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很显然,对铁矿石谈判失去信心的国内钢铁生产商,大量囤积铁矿石的目的也很简单。虽然矿石供应商表示铁矿石明年价格会止跌回升,而中钢协以及相关专家经过分析都得出结论,明年的铁矿石价格上升空间不大。但是,毕竟目前没人能对10年的铁矿石价格到底是一个何种态势做一个百分百的肯定。为求稳定的钢厂普遍希望通过囤积矿石来减少风险,很显然,这种行为俨然就是一种豪赌。
 
要知道,如果明年铁矿石谈判目前还未正式开始,明年全球的经济形势也是无法估量,6000万吨巨额囤货,同时也让中国钢铁行业充满投机色彩。一方面库存化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占用的资金压力,这都将是中国钢铁企业在这些铁矿石在投入生产之前必须要承担的。
   
中钢协:原因进口秩序混乱?
 
“这种大幅度超量进口铁矿石,根本原因是进口贸易秩序混乱。”中钢协罗冰生指出,超量进口铁矿石造成国内港口进口铁矿石大量库存积压和海运滞港待卸时间延长,并使海运费价格上涨,全行业钢铁生产成本增加。
 
罗冰生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和全球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钢企普遍看到了行业回暖的希望,同时行业竞争激烈,使得钢企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导致钢铁产量一路攀高,企业大规模储备粮草,最终导致目前的豪赌。
 
然而笔者却有不同看法。中国钢铁力量在中钢协的领导下,正在逐渐试图寻求在改变全球钢铁行业的弱势地位,希望世界钢铁行业能够有中国的声音。这种情况就颇有点古代群雄逐鹿中原的意思,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谁强大了就想通过会盟彰显声势。
 
然而中国这个想当“霸主”的力量,虽然已经拥有了逐鹿的本钱,却似乎缺少了逐鹿中原的强者风范。
 
首先一条就是内务不干净,还没怎么在谈判桌上彰显王霸之气,就爆出了“间谍门”。而且这间谍还不少,各大国有大型钢厂似乎都有那么一两个“奸细”,实在让人泄气。

其次呢,中钢协主导谈判,实在有点滑稽。铁矿石谈判本来是国际铁矿石供需企业间的商业谈判,有半政府性质的行业组织一介入,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毕竟企业间的谈判,由各自企业利益的驱动,最终经过协商达到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交叉点自然而达到谈判目的。而半政府组织的加入,肯定在办事方式和方法上与企业行为大相径庭,达不到最终的谈判目的也就在所难免。
 
由此所引发的结果就是09年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铩羽而归,连带而生的就是钢企对铁矿石谈判的信心缺失。铁矿石超量进口意即钢铁生产商大量囤积铁矿石,这是一件非常不正常的市场行为,增加了中国钢铁市场的不稳定性。
   
面对迷局:如何作为?
 
在这种状况下中钢协似乎应该做些什么?
 
中钢协罗冰生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表示,“面对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钢铁生产总量过高的情况,从根本上讲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粗钢生产总量降下来。”他说,钢铁企业要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防止产能过快释放,造成严重供大于求;同时要加快淘汰落后和低水平产能,推进钢铁企业的跨地区、跨省市、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但是,似乎这仅仅是治标,还未治本。中国钢铁的根本问题是,整个钢铁行业通过重组、技能革新等各个方面的提升,继续加强各大企业的盈利能力,把市场扩大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中国如果有若干个必和必拓、力拓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中国何愁在世界钢铁行业没有话语权?
 
    超量进口其实只是中国钢企被动应对的一个小小表征,如果2010年矿石谈判中国继续地位被动,这场豪赌就难免失败,而更多的不利表征相信会一一暴露。有赌就有输,我们希望成功,但是绝对不能不考虑豪赌失败的后果,各大钢厂还请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