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铜矿赵奎18847681175 18904762685
赤峰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在位于管辖区内有2个矿区探矿权证,探矿权证面积40km²。原内蒙古第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做过一定的工作:化学取样29件,提交了1:10000的地质简报以及1:1万的地质草图。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该区开展前期普查工作。认为该区有一定的成矿条件,其目的就是在本区根据成矿理论摸清成矿规律,求出一定的金属量,为下步矿区开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二节 矿区位置和交通
工作区隶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
面积为40km²。
本区距公里,有砂石路相通。由原到矿区15公里均有柏油路相通交通极为方便(图1)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一、 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南缘,属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河谷雨裂,冲沟发育,海拔高程920.4米—1290.4米,相对高差320米。地表植被较为发育,山坡及沟谷遍布杂草及少量灌木,属中等山区。
二、气象资料
本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历年最高气温可达36.5°,最低气温-31.2°,年平均气温5.8°,9月中旬初霜,年平均无霜期9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96.6mm,年平均蒸发量为1670mm,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
三、水文资料
矿区内水系不发育,1:1万测区内见有3个出水点,1:5000测区内通过槽探见有两个出水点,沟谷中有季节性洪水发生。
四、环境地质
该地区植被较为发育,地形坡度不等,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特别是近年来封山禁牧的实施,当地环境有很大的改善。
五、经济概况
矿区周围居民多为汉族,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居民点较密,人口较多,劳动力充足。
当地工业经济不发达,这一区域矿点,到目前为止基本都在探矿。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
1984—1985年完成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及成矿规律的总结工作和物化探总结。
1986年地矿部第综合物探大队开展五分地幅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扫面工作
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是本次工作区域地质和矿产调勘基础,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及成矿规律和物化探总结进一步划分敖包梁破火山机构及较好的成矿区带,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探扫面产生较好的异常为本区进一步工作提供了主要依据。本次对矿产普查,由共圈定了10条矿脉,分别编出1、2、3、4、5、6、7、8、9、10号矿体及矿化体,以为界,以区为东区,山以西为。总称为矿区。东区有4条矿化体。目前看成矿条件差,非常零散,为此未做深部工程。本次普查工作5、6、7、8、9、10号含铜矿脉所做的地表工作较多。尤其对8、9、10这3条矿脉不但对地表进行了槽探揭露而且深部进行了钻探控制。对5、6、7号矿体由于地形较差设计了两个钻孔没有进行施工。
通过本次普查工作,在其矿区内暂确定具有工业意义的铜矿脉,基本呈脉状产出。走向延长一般在400米—1000米,6、8、9,3条矿脉长均在1000米以上,厚度变化较大0.5米—5米,平均厚度1.20米。因6号脉没有深部工程无法估算。
2、矿体产状
8、9号矿脉倾角87°—88°,属高倾角矿脉,局部呈膨缩现象,因为剖面矿脉全单孔控制,情况不详,待了解后确定产状变化。
3、矿体厚度及品位变化情况,矿脉地表有槽探控制8、9、10号矿脉,均有钻孔控制,厚度品位在其深部变化均属较稳定矿脉。
4、普查工程控制程度
地表用槽探基本全部揭露,最深的探槽达7—8米,为达到找矿目的对8、9、10号含铜矿脉体进行了深部验证。
第三节 利用现有工程估算9、10号矿脉结果
9号脉长度600米,延深500米,平均厚度0.8米,含铜品味1.20%,体重3T/m³;9号脉矿石量是72万吨;铜金属量为8640吨
10号脉产状缓呈75°,长度300米,深度200米,厚度以1.5米计算,体重为3T/m³,品味以1.20%计算出矿石量为27万吨,铜的金属为3240吨。9、10号脉合计铜金属1188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