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市定价之惑

2010-01-21 |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分析师 | 2490浏览

    一个“钢价风向标”、一个中方铁矿石谈判代表,一人饰演两角,混为一体,令宝钢的每一次价格上调,几乎都要忍受公众的道德审判。

    宝钢定价,不是万能的,指南针也常常失误。特别是钢材市场已然变化,宝钢价格越来越面临挑战。比如就在宝钢上调2月优线200-300元/吨之际,国内市场出现明显回落,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监测,1月17日当周,全国建筑钢材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2%,其中Φ25mm螺纹钢、Φ6.5mm高速线材跌幅达1%和0.8%。

    一、宝钢价格指针作用趋弱

    我国的钢铁产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多年来形成的行业高投资率,积累大量产能,产能增长快于市场需求;另一面,资源稀缺性日益体现,铁矿石、煤炭市场逐步强势,导致市场波动频繁。以前稳定的钢材市场环境已经破坏,钢厂主导市场定价模式受到挑战。

    钢铁行业竞争加剧,各大钢厂产品结构升级,宝钢作为行业指针,功能更加弱化。特别是钢材流通投机性加大,流通链条稳定性差,宝钢调价,成为了国内钢价暴涨的助推器,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失衡,脱离市场需求,诱发钢价暴跌,市场价格出现严重倒挂(市场销售价格低于出厂价)。

    比如2009年8月的那次钢价突变下行。钢价下行之前,宝钢上调了8月份的钢材产品出厂价格,钢价下行之后,宝钢同样上调9月份出厂价格,以图扭转价格暴跌的被动局面,但市场钢价继续走低,国内市场普遍出现倒挂现象。

    二、宝钢定价机制面临三点挑战

    首先,市场份额减小,价格领导模型基础已变。这些年来,国内钢厂普遍采用的定价机制是领头钢厂定价,其余钢厂跟随策略,即经济学中“价格领导模型”。

    价格领导模型适合于寡头垄断市场,其关键点是大钢厂具有垄断控制力。但钢材市场竞争加剧,钢铁行业正在向竞争市场方向发展。产能过剩,各家企业产量均在大幅上升,国外钢铁产品的竞争,令曾经垄断的钢铁行业,竞争程度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企业大面积亏损情况。

    更重要的是,宝钢在国内钢铁产量的占比却在逐年下降。尽管宝钢在努力扩产,但中国钢铁产业产能增长更快。2000年以后,全国钢铁产量长期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

    2001年,宝钢粗钢产量不到2000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12%,为十分之一强。到了2008年,宝钢粗钢产量3540万吨,一跃升至全球钢企第三位,但全国产量占比下降至7%。

    如果把其他大型钢厂的崛起考虑在内,宝钢的全国影响力降幅将更大。河北钢铁、山东钢铁等地方军团的横空出世,宝钢的产量优势在减弱。武钢、鞍钢、首钢、太钢等钢厂的技术升级,汽车、家电品种钢材生产线的投产运营,宝钢的技术优势也在受到挑战。

    其次,宝钢现货市场份额小,市场影响削弱。宝钢集团与下游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产品多直供厂商,现货市场供货量大幅减少,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其不比沙钢集团在建筑钢材领域的影响力。宝钢与美的、格兰仕等家电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汽集团、东风汽车、中国商飞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产品直接发货到用户手中。

    最后,钢企存在不同战略群体,经营思路差异大。中国钢铁企业多达百家,不同企业之间经营差异较大。经营思路不同,导致国内钢铁企业形成多个战略群体。

    大钢厂、中小钢厂明显存在着定价思维差异。大钢厂与下游形成紧密的伙伴关系,双方长期合作,彼此熟悉,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经营环境,所以一般采用月度定价。而中小钢厂面临的经营环境复杂的多,钢材销售随行就市,另外,由于小钢厂体量较小,对市场、下游企业影响有限,其直面的是竞争性市场。

    不同的钢厂,面临不同的市场,出于不同的定位、利益,选择不同的定价思维。差异性加剧了市场波动,特别行情波动大时,效果更加明显。当钢价上涨之际,大钢厂大幅提价,令钢价出现日涨百元;当市场转向之际,大钢厂又努力护盘,出现钢厂价格与市场价倒挂的现象。

    随而谈之,旧的价格机制被打破,新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钢材市场乱局常现,钢价倒挂现象常现,宝钢定价颇受质疑。

    笔者妄言,只要中国城市化步伐没有放缓、建筑钢材需求处于上升通道、国内钢铁产业重组调整尚需努力,那么,我国钢市将继续呈现定价多元化趋势。而多元化之中,市场化定价呼声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建立多层次的钢材市场体系,丰富钢铁市场交易平台,是钢材市场化定价的基础。

    国人正为之努力。去年钢材期货品种上市交易,刚成立8个月,钢材期货成交额突破10万亿。此外,各地电子市场交易品种丰富,在各自区域内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并且,电子交易市场开始向纵深发展,1月18日,天津铁合金交易所的成立,丰富了市场交易品种。

    但笔者认为,尽管市场化定价将是钢市发展趋势,但长期看,市场化将是短期行为。待十年后,待国内城市化进程放缓,我国钢铁产业重组目标实现,产业集中度提高,完成1至2家亿万吨钢铁企业等一系列目标,那么,钢材市场将重新回归厂家定价模式,钢厂定价的再次回归,需要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