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力度“PK”铁矿石涨价幅度

2010-02-01 | E钢网 | 3178浏览

现在铁矿石市场着实火的炙手,无论是现货行情的一片“涨”声,还是合同价预期的三级连跳,卖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于是乎,国际矿商、各大投行在叫嚣涨价之前,都拿出“中国需求的复苏”作为幌子招摇过市、行骗江湖,骗人骗己、自欺欺人。这样一来,“中国需求的力度决定铁矿石涨价的高度”一个荒诞的充分条件便顺其自然地应运而生了。

 中国“被需求”了,铁矿石“被涨价”了,利益的获得者在沾沾自喜,退居一边捂着嘴偷着乐了。说不定,他们心里还嘀咕着这一切都是我们刻意画好的一个圈,中国便顺势跳进来——不但不自知,而且还在其中玩的不亦乐乎。
矿产商“唱高”、“哄抬”我们的巨大需求,在加上目前国内散而乱的钢铁业局面,造成铁矿石价格6年来水涨船高,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2008年涨幅甚至高达65%。2009年,中国玩的忽然清醒了,便和三巨头一块造就了个“烂尾”工程。而今年由于这个炮制的“被需求”,中国早早就被拖进“被动”的烂泥潭。
 看来“高帽子”戴不得,一顶“高帽子”就要忽悠着全中国为三大矿商的高价铁矿石买单。而我们钢厂只能连连亏损,还人为提高了生产的实际成本。这样的高帽子实际上就是套在中国各大钢厂头上的一个“紧箍咒”。中国圣人孔子早就教育自己的子孙,“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听“老人言”准没错。对于从天而降的高帽子必须详加辨别,别忘了孙悟空之所以被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所控制,就因为他戴上了唐僧送的“花帽子”。
 三巨头在铁矿石市场摸爬打滚了40年,他们造就习惯了一种叫“捧”与“损”的游戏,看中国市场能带来利益则“捧”,涉及自己的钱包时则“损”,几乎形成了一种规律。
 矿商们看到了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钢产国,其钢铁产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同时中国钢铁产量是世界十大产钢国的总和。所以,算盘又打起来了,既有如此庞大的钢铁产能,必有如此庞大的铁矿石需求,这样结果简单地就被算出来了,中国可以吃掉全世界的铁矿石,我们又吃定中国了。外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直线的,说的一点不错!
 矿商们还放风今年铁矿石供应市场将趋紧,为此三大巨头还磨刀霍霍准备提升产量,增加供应。难道市场真有这么紧张兮兮么?我看未必!
 铁矿石市场在2009年就已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并且在今年还会延续。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这是我们早已熟稔于胸的商品经济的规律。
 那么是谁拨动了铁矿石市场紧张的琴弦呢?三大矿商凭借自己“养尊处优”的高度垄断地位,又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人家当然有这个实力去人为影响供求关系。商品一垄断,任何经济规律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也许这个时代就是有实力才能理直气壮。中国就相形见绌了,国内一盘散沙,处于分散状态,将“团结就是力量”置之脑后,哪来实力去跟人家叫板,掌控话语权?
 但是,矿商们也应该冷静想想了,双眼不要紧盯唯利是图,放人一条生路,也给自己留条活路。矿商们在这个市场只会是赢家,只不过是赢多赢少。如果真要逼急中国,大不了我们从现货市场购买,最后只怕还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更何况,价格过高自然会抑制需求,这也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真正体现。
 矿商们也别再静悄悄地、耐心十足地等待“中国需求”带来的下一场涨价大餐了。在完成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钢铁企业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后,中国的高需求热起码会降一降温。
 
“制造的中国需求”只能让我们有意寻求更多渠道的进口方式,加大对其他国家铁矿石的进口。根据国外机构对中国海关总署上周公布的2009年数据所做的分析,来自南非、乌克兰、俄罗斯和加拿大的铁矿石在中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上升。
 在这场大PK中,谁也不能保证贪婪上涨的铁矿石就一定就会华丽胜出,在中国主动调整需求之后,不得不上涨的铁矿石价格只怕最终必然会平息,最终彻底消停下来。
 既然买卖双方都认可涨价是今年铁矿石谈判的主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取得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何不大家坐下心平气和地谈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