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期货亟待入市
2013-03-18 | | 8051浏览
早在2011年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中国铁矿石期货研究课题,这是顺应商品金融化趋势、争夺定价权的必经之路。
在国内钢铁业扩张热情高涨的时候,铁矿石曾经像嗷嗷待哺婴儿面前的奶瓶那样,让人眼馋,吊人胃口。
曾几何时,填充国内钢铁企业“胃口”的基本都是洋(铁)矿石,而不是国产矿石。这与当下中国家长们不惜倾其所有,哪怕山高水远,也要热衷于给孩子购买洋奶粉的情况何其相似。
铁矿石对于钢铁企业与奶粉对于孩子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国外供应方面前,中国的钢铁企业与中国家长一样没有话语权。
洋矿企们知道,它们不仅可以抱团,更可以“趁火打劫”,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就曾在中国需求紧张时联手上调对华销售的铁矿石价格。这和一些在中国销售的国外品牌奶粉看到国内品牌奶粉遭遇危机后便接连涨价异曲同工。
在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中,中钢协曾经几次力求变被动为主动,但都没有实现。一方面是因为谈判的环境是中国的铁矿石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在于虽然国内有800余家钢铁生产企业和难以数计的贸易商,有铁矿石需求上的规模优势,但买方力量太过分散,没办法形成共识,在各种自家田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办法形成价格上的统一认识。
早在铁矿石谈判显露出中方劣势之初,就有人提出过在国内推出铁矿石期货,以国内形成的铁矿石价格来影响铁矿石进口价格谈判。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市场化形成的价格不仅有利于买方达成共识,也更容易使卖方也就是国际铁矿石供应商接受。但由于多种原因,铁矿石期货很长时间都没有被真正列上议事日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长期以来人们对期货市场形成的认识误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个市场是涨多跌少,动不动就把一些商品的格“炒”高了。如果是“炒”高了的话,岂不是对铁矿石进口价格谈判更为不利?而从国际上机制成熟、监管完善的期货市场运作情况来看,期货市场并非只是推高价格,价格下跌也是司空见惯,甚至比起上涨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个参与者结构合理的期货市场中,最终的价格还是会被现货市场所接受。
既然期货市场的价格还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供大于求就跌,求大于供就涨,期货市场对于中国进口铁矿石以及谈判又有什么意义呢?长期以来钢铁企业不断扩张的产能已经形成了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但这种需求既分散又集中:分散是空间上的分散,大大小小的钢厂分布在各处,在利益面前谁也顾不上谁;而集中是时间上的集中,一旦看到钢材销售价格上涨,大家都开足马力,加紧上马项目开工生产。正是这种空间上的分散与时间上的集中导致了中国钢铁企业在谈判中的劣势。
在解决国内铁矿石需求方劣势方面,铁矿石期货却可以发挥大作用。因为是对未来数月甚至一年的价格进行预期,各钢铁企业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铁矿石价格情况,各自可以根据成本情况安排生产进度,有利于错开需求高峰,降低了“同为钢企却互相踩踏”的可能。还有一个好处在于各地分散的钢铁生产企业能够在市场上通过交易“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最终形成一致的价格,减少被对手各个击破的概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和消费国。2012年我国生铁产量6.58亿吨,折合铁矿石消耗量10.52亿吨,进口铁矿石7.4亿吨,港口库存最高达1亿吨。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活跃的铁矿石现货贸易市场,2012年贸易商铁矿石进口占比超过45%。此外,铁矿石作为大宗散货,商品化高,市场避险需求大,在长期的国际贸易中,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市场普遍接受的品质和价值评价体系,各项条件均符合开发期货的要求。
薪膏俱备,轻舟满载。全国人大代表潘学先就在此次两会上提出“铁矿石期货是解决目前产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外推不如国内推”、“晚推不如早推”的建议。这些观点在钢铁行业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也表示积极支持铁矿石期货稳妥上市,而另一方,国际三大矿商已经推出了新加坡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global-ore。推出铁矿石期货,时机已然成熟。
关键词:
铁矿石期货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