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铁矿,承载多少梦想

2013-11-22 | 新疆经济报 | 10492浏览

和静县的群山之间,有一个名字很特别的铁矿——备战铁矿。


50岁以下的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大多有些茫然,在他们的人生中,上个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早已成为历史。


备战铁矿——上个世纪60年代,新疆地质工作者在和静县巴伦台地区圈定的一处铁矿点,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浮浮沉沉,曾寄托过“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希翼,曾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更因为新疆地质找矿事业的大发展而重焕生机,一跃成为新疆铁矿勘查的佼佼者。事实上,备战铁矿的发展历史就是新疆地质找矿发展的一个缩影。


33岁的和静县备战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备战公司)员工卡斯木的微信名字是“备战人”。今年10月23日,备战公司举行达产庆功宴的时候,卡斯木第一时间发布微信:“备战实现100万吨铁精粉达产,我是备战人我骄傲!”


卡斯木是不折不扣的“备战人”。卡斯木的父亲是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大队的职工。1976年在备战铁矿进行地质找矿时,与为地质队当向导的哈萨克族少女比比霞相恋,喜结连理。1980年,他在前往备战铁矿工区的路上遇车祸殉职,当时卡斯木出生才3天。


2010年4月,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和母亲的叮咛,卡斯木坐着大巴车来到了备战公司,成为一名装载机驾驶员。“我是主动要求来备战公司工作的,来的那一天,天蓝蓝的,和小时候一样。这里是我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是他牺牲的故地,他没有走完的路,我替他走完。”


卡斯木和备战铁矿的感情丝丝缕缕,割舍不断。现在,备战公司的办公楼就建在卡斯木舅舅家的草场上。卡斯木儿时,曾在这里玩耍;在备战公司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卡斯木的许多哈萨克族兄弟姐妹纷纷来此工作。去年,卡斯木把妻子也接来了,还用攒下的工资给家里添置了一辆私家车。


其实,和备战铁矿有着不解之缘的又何止卡斯木。


新疆地矿局的地质工作者在备战铁矿40多年的勘查工作中,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1967年,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时名:地质部新疆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30多名地质队员简单装点行李,骑马一个星期,翻越三座冰大坂,抵达“和静县巴伦台卡克扎(备战)铁矿1︰10万路线找矿和矿检”项目工区。由于高原气候环境和落后设备工艺的制约,项目仅完成少量钻探任务。然而,即便是尚未完工的钻孔都已触碰到富磁铁矿体,当年提交报告估算铁矿石储量708.75万吨。已经退休的钻工王建营回忆,当时打出的岩芯分量很重,凭肉眼就可以看见铁矿的存在。


当时,技术负责人观察岩芯后,预言20年后“备战”肯定是个宝贝,期望后人能借助先进的科技力量探清它的真面目。


如今,当年第一批对备战铁矿进行勘查的人中,依然健在的已为数不多,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心愿:想故地重游,看看当年的那一片群山。


73岁的王意轮是当年第一批上“备战”的地质队员,“那个时候苦啊,跟现在没法比。但是那里有矿,有矿的地方就有地质队员!”他至今仍清楚记得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战友:姚洪斌、赖成义、马祖学、宋伟然、贾更新、万体生……这不仅是他,也是备战铁矿永远不会忘却的名字。


在其后的岁月里,对备战铁矿的勘查一直在继续。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地质工作开始了一段艰难又漫长的转型期,地质项目大大锐减,野外找矿一度被搁浅,备战铁矿也因此少有人问津。


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及新疆资源优势转换战略的实施,奏响了地质事业快速崛起的乐章。新疆地矿局制定了“主攻西天山”的找矿总体布局,在全疆范围内确定了“一金两铁”三个重要矿集区,备战铁矿项目位列其一。


对于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大队的每一个人而言,备战铁矿是凝聚了鲜血和汗水的找矿圣地。通过对以往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技术人员发现:备战地区磁法异常值非常高,说明这里有高品位、大储量的铁矿。令人魂牵梦萦的“备战”终于迎来了“新生”。马背驮出来的铁矿


2003年年底,备战铁矿获中央专项资金立项,并被列为2004年新疆地矿局重点普查项目。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大队抓住机遇,率先办理了探矿权。


该大队总工程师郭新成至今仍记得当年的情形。2003年年底,时任新疆地矿局副局长的曾小刚单刀直入地问他:“备战能找多少吨矿?”郭新成说:“最少也有3000万吨!”曾小刚当即表态:“好!只要有1000万吨,这个矿就有价值,值得开!”


新疆地矿局的大力支持,增强了第十一大队勘查备战铁矿的信心。时任第十一大队大队长的陈祖国时刻关注着备战的动态,每个月都去新疆地矿局专门汇报备战铁矿的工作进展。


当时,第十一大队尚没有摆脱困境,职工只能拿50%的工资,但只要说到备战项目,所有人都鼎力支持,哪怕贴钱也要干。


2004年,第十一大队与中间东方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地质找矿风险勘查合作协议。4月中旬,天山积雪未融,第一批踏勘队员就骑马进山了。经过反复努力,踏勘队伍终于在5月中旬抵达备战铁矿矿区,迅速圈定了矿化蚀变范围,并对矿体出露位置进行了初步测定,确定了备战铁矿为值得进一步工作的铁矿区。


时任第十一大队副大队长的巨金才被大队任命为备战项目总指挥,首要负责项目的后勤保障。


“人尚且可以凭着"百里单骑"进山,但如何把物资安全运抵工区?那时候愁得整晚都睡不着觉。”巨金才回忆道。


能想的办法都试遍了,连直升飞机、热气球都败下阵来。经过反复论证,大队决定把所有设备、物资解体,靠牲口运进工区后,重新组装。


但是,必须先找到一条安全可靠的运输路线。


巨金才带着几次参与路线踏勘、骑马技术一流的刘承波,踏上了寻找运输路线的征程。不料,首次踩点时,马匹受惊将毫无戒备的刘承波掀下了马背,经过紧急呼救、等待救援、伤员运送的“黑色74小时”,胸骨骨折的刘承波终于脱离了险境。


这件事在巨金才的心里蒙上了一层安全隐患的阴影。十几吨重的“铁疙瘩”在拆卸、运输过程中容不得丝毫马虎,人员组织、马匹租用、设备运输、后勤保障、通讯联络、安全操作等事项环环紧扣,安全风险大,后勤保障难度更大。


此外,租借牲口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牧民们给出的价格是驮运一公斤10元钱。粗略一算,一年的运输费用就有40多万元。


2004年,项目组不负众望,通过工作圈定了矿化蚀变范围,并对矿体出露位置进行了初步测定。施工三个钻孔,孔孔见矿,经初步估算资源量证实备战铁矿为中型矿产地。


2005年,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办专家前往工区监理,骑马进山疲惫不堪,刚在帐篷里歇下,就传来钻机上的好消息,头一天晚上钻机打了83米的钻,并且打出了长达2.8米的铁矿岩芯。放眼望去,一大片黑压压的铁矿岩芯整齐摆放在钻机旁的空地上,磁铁可以被紧紧吸在岩芯上,这说明岩芯的磁铁矿含量很高。专家们无不惊叹,备战是个有前途的大矿!


同年,备战找矿项目获得新疆地矿局新发现矿产地二等奖,这是备战铁矿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展找矿工作以来获得的第一项荣誉,这对破釜沉舟的第十一大队上下总算有了交代。


2005年5月,和静县备战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备战公司的建设之路起航。一边是紧锣密鼓的开发筹备工作,一边是野外一线如火如荼的找矿工作,备战的荒凉即将被繁华取代。


至2006年年底,备战铁矿作为新疆地矿局重点项目经连续三年的勘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求得矿石资源量5122.81万吨,总平均品位达41.25%。喜人的消息传来,大队上下都沸腾了,决定开展野外勘查工作的同时,进入全面总结、评价、论证、开发阶段。


2007年,时任第十一大队大队长的杨文平担任备战公司董事长,中建东方总裁高金良任副董事长。备战铁矿进入了开发阶段。


开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开辟通往采矿区的高山隧道和国道218线到采矿区的山区道路,彻底改变骑马进山的历史。


一切为了隧道!为了在海拔3800米的山腰上打隧道,施工人员在对面的山体上开凿了一条简易道路,运输工程器械。这里山势陡峭,滴水成冰,碎石滑坡时常发生。经过千难万险,隧道施工一边打洞一边加固,共完成1557米隧道。


负责隧道施工的是备战公司执行副董事芦海洋,“2008年12月28日,挖掘机最后一铲挖开了一个小洞,第一缕阳光从洞口透过来,大家激动得朝洞口跑去,争着探出头向外看。”他回忆。


第二天,接到报喜电话的人都赶来了。第十一大队党委书记李伟和备战项目总指挥巨金才连夜从昌吉赶去。


巨金才实在太激动了:从前骑马3天进山的艰辛,今后如果坐车通过1557米的隧道,只要5分钟就能进入工区。出了隧道口,距离采矿点还有一个几百米高差的陡坡,山里冰雪尚未消融,巨金才干脆坐在坡上滑了下去,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标记点。


当巨金才攀着绳索被搀扶回来时,因缺氧而青紫的脸上满是欣喜,他说了一句话,“隧道打通了,咱们收队回家!”“备战”是一种精神


“7月3日,晴。项目组全体人员从古仁郭勒村前往工区,预计要骑马三天。”


“7月13日,阴。今天山洪暴发,送菜进来的人被困住了,不知什么时候能来,我们还有一个包包菜,一捆海带,一袋面粉和一点油。”


“7月19日,阴。山洪一直没退,我们只剩半个包包菜,半袋面,没有油,没有煤,钻机上的机油也用完了,只能停工,大家都上山去拣牛粪了。”


“7月24日,阴。这几天没剩什么吃的了,只是喝点面糊糊就咸菜,大家为了节省体力尽量不四处走动。晚上,送补给的人终于来了!我们被困了13天。”


这是2004年,时任技术负责张建收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工作生活情况。


“我最佩服的就是地质人员能吃苦的劲儿,进工区途中没翻过冰大坂就都患上了雪盲症,刚有缓解就又前行,到进山下马时腿都收不回来了,连牦牛都躺在地上不动弹,他们却能坚持卸下物资,立马选址搭帐篷。”当时担任项目厨师的楚世勤回忆道。


王意轮回忆起当年第一批上备战铁矿进行勘查的情形:在工区,大家住在简易搭建的帐篷里席地而睡,晚上山里下大雪,雪水钻进帐篷,床褥被雪水浸湿,大家急忙起身在帐篷角上捅个洞,让水流出去。山里刮大风的时候,帐篷经常被囫囵个刮翻到河里,周围的哈萨克族牧民也经常扑进水中和大家一起捞帐篷。


备战公司副总经理吕如军是股东中建东方公司的代表,2009年来到备战指挥建设工作,此前从未来过新疆,却在新疆踏踏实实地体验了一回牧民的生活——没有水喝,大家轮流去河坝抬水;风雪很大,把蒙古包的顶子吹得呼呼作响;没有电,两三个月才能洗一次澡;没有信号,通讯靠卫星电话,天气不好时影响通讯和外界就失去了联系。“但我们坚持下来了,这里的建设肯定需要有人付出。”吕如军说。


比生活上更严峻的挑战,是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顶着资金短缺带来的巨大压力,解决水和电的问题成为头等大事。


物理选矿需要大量的生产用水,为了寻找合适的水源地,早春二月,河面上厚厚的冰层还没有融化,施工人员在冰面上凿洞取水,请水利专家进行验证。


选厂位于山区牧场,该地没有配套的电力设施,牧民生活靠太阳能发电,只能提供照明。工业生产的用电量巨大,完善电力设施成为当务之急。在这项工作中,备战公司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多方协调和帮助之下,国家电网建设了一座220千伏的变电站,备战公司投资7000万元自建了57公里长的110千伏输变电线缆,为选厂建设和开机运转提供了动力保证。


至此,选厂完成了水、电、路“三通”任务,初期建设圆满收工。


伴随着勘查工作的迅速推进,沉睡30多年的备战铁矿焕发出全新的光彩。经过一步步验证,一次次增储,累计探明资源量3.09亿吨,远景资源量可达3.5亿吨以上,成为新疆品位最高的特大型铁矿床。


备战铁矿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了,有人提议,备战铁矿是不是该重新命名,用个现代气息更浓的名字。


大多数人都反对这个提议,除了新老资料衔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大队在这片20平方公里的群山中付出的太多,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取得今天的成绩,绝不能忘记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功劳。继续沿用“备战”这个名字,是对老一辈地质工作的认可和尊重。在第十一大队几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找矿历来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大队人的心中,备战铁矿是一种传承。名字不变,传统就不会变,精神永不会磨灭,把地质工作作为事业的情怀更不会改变。


关键词: 铁精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