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价格震荡,我国钢铁业如何应对

2019-12-16 | 经济日报 | 10164浏览

12月14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大连商品交易所协办的“2019(第八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市场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协调、绿色、共赢,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链”为主题,开设主论坛和炼铁原材料、炼钢原材料两个分论坛,众多行业精英聚集一堂, 展开深入探讨。


行业苦于铁矿石价格飙升


受益于内需拉动,2019年我国钢铁生产显著增长,企业却深陷增产不增效怪圈。


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份,全国粗钢产量8.29亿吨,同比增长7.4%; 1-11月份粗钢产量预计为9.1亿吨,逼近上年全年产量(9.28亿吨)。产量大增并未带来可观的效益。1-10月份,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4.49%,同比下降3.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4.09%。


“原料上涨、钢材价格回落,巨大的剪刀差造成钢铁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中钢协副会长骆铁军指出,进口铁矿石价格大涨,令国内钢铁行业苦不堪言,供给侧改革成果损失殆尽,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


我国是全球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在80%以上。


2019年,受巴西淡水河谷矿山溃坝和澳大利亚港口飓风影响,铁矿石供求一度出现紧平衡,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铁矿9.7亿吨,同比下降0.7%;进口铁矿石每吨平均价格95.7美元,较上年同期上涨34.8%,现货、期货市场互动,最高价炒到126美元,8月均价达到115美元;与此相反,铁矿石最高价的8月份,中钢协钢材价格指数为104.75点,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13%,1-11月平均为108.16点,同比下降6.31%。


实际上,铁矿石价格的剧烈震荡反映了铁矿石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合理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骆铁军指出,从目前的运作情况看,各种定价尝试都没有反映供需双方的真实关系,公开、公平、透明为供需双方均认可的定价机制并没有形成。近期矿山、钢铁企业、钢贸公司也在尝试各种规避风险的交易方式,如扩大公开平台现货成交量以增加指数样本,推动多元化指数定价,基差交易等等,但这只是局限在微调层面,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各方均认可的模式。


“2020年再也不能出现铁矿石价格的大起大落剧烈波动了!” 骆铁军强调,这就需要各钢铁企业面对铁矿石定价机制问题,制定目标,加强钢厂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坦诚交流,抛钢企小利,盈行业大益,取得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定价结果。中国钢铁协会也将加强与铁矿石供应商、大商所的沟通交流,向相关部委反应企业的诉求,推动合理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朱丽红也表示,当今钢铁行业竞争格局已从传统现货战场向电商和衍生品市场拓展,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已成为企业不可回避的命题之一。服务实体经济是期货市场的根本,大商所将努力助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原材料供应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废钢替代铁矿石趋势显现


我国钢铁产量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做好原材料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会者普遍认为,面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局面,钢铁业更应谋划长远,加强与国外矿山的合作,开发新矿山,加大国内矿山投资力度,增加废钢供应量,推进钢铁产业链合作共赢。


“废钢替代铁矿石趋势日益显现。”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预计,未来10年至15年,我国废钢资源产出将逐步进入快车道,废钢资源越来越成为铁矿石资源的补充,废钢替代铁矿石份额总体上将呈现增长的趋势。


目前,我国废钢资源已有相当可观的规模。2018年,我国废钢资源总量约2.2亿吨,同比增长10%,2019年将同比增长9%。专家预计,2020年,我国钢铁蓄积量将达100亿吨,废钢产生量可达2.6亿吨左右;2025年,我国钢铁蓄积量将达120亿吨,废钢产生量可达3亿吨左右。


随着我国钢铁冶炼流程结构进入动态调整期,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炼钢(电炉钢)也正迎来发展机遇。以往,我国钢铁冶炼长流程占据绝对优势,电炉钢比长期处于10%以下。在国家大力化解过剩产能的背景下,特别是“地条钢”依法取缔后,电炉钢产量出现波动增长。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电炉钢占比约11.6%,比上年同期增长2.3个百分点,但对比世界平均水平28.8%、美国68%、欧盟41.5%、日本25%的电炉钢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我国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废钢与电力资源日益充沛、环保税和碳税开征等,电炉短流程炼钢的节能环保优势将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李新创预计, 2025年底我国电炉钢比将达20%左右。

关键词: 铁矿石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