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铁矿石压港待解 管理层推进铁矿石期货研究

2012-07-10 | | 7873浏览

6月底,江苏的一家钢厂在接待某期货公司调研时预计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会下降60%~90%。市场需求较往年大幅下降、上游原燃料价格居高不下,钢铁价格较去年下降约14%都是导致其利润减少的原因。加上近几个月铁矿石压港情况甚于往年,企业难挡矿价波动。
“公司可以帮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南京中期钢铁事业部陈磊感慨。然而这还不够,银河期货钢铁事业部副总经理周伟江发现,随铁矿石供应过剩预期,矿价持续横盘,企业有了更多用铁矿石衍生品管理风险的冲动。近日,本网记者获悉,中国证监会在征求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意见后,已于5月召开了内部会议,会议的大致内容是,要加速推进铁矿石期货的相关研究。
被抵押的矿石
铁矿石成本占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的60%以上。统计显示,至6月29日,国内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约为9681万吨,其中澳矿4151万吨、巴西矿2448万吨、印度矿944万吨,占比分别为42.88%、25.29%、9.75%,较去年同期库存量高出约400万吨左右。
今年5、6月以来,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继续下探,62%品位的PB普氏指数价格始终于130-150美元区间内震荡徘徊,且6月间始终未突破140美元一线。而在另一侧,2012年一季度,中国钢铁行业由去年四季度出现的主业亏损转为全行业亏损,这也是继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之后,国内钢铁行业再次出现全行业亏损。
据中钢协公布数据,2012年1-4月中国钢材行业的利润率仅为0.1%,今年1-5月份,钢铁生产企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56.9%,其中5月份中国大中型钢企利润较4月份下降21.7%。“6月统计数据仍未公布,但前景依然黯淡”,铁矿石压港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钢材终端需求正跌至谷底。国家发改委加快重大基建项目审批、央行降息、油价下调等诸多举措,仍未能从根本上带动下游需求回暖,而钢厂库存积压之下,又对原料矿粉价格持续打压。
由于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矿价明显下滑,部分港口库存早已成为银行贷款的质押凭证。中国国际期货副总裁王可发现,很多钢厂在判断全年赚钱难的基础上,开始下注赌某一个时间段的行情。在目前近亿吨的压港矿中,一半以上为国内钢铁企业所有,30%左右为贸易商所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某些钢厂由于资金压力比较大,于是选择请相熟的贸易商代为进口,支付对方部分利息。而在另一侧,某些钢厂只是在赚加工费。比如,中钢等企业会为钢厂提供铁矿石,然后请钢厂将其加工成螺纹钢等成品,再由中钢自己去卖。
当前贸易商的操作手法包括贸易融资和风险对冲等。贸易企业进口矿靠的是开立信用证,这样企业只需先付总资金的15-20%。而不管钢铁还是贸易企业,都没忘记对冲矿价波动风险。据唐山国丰钢铁等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可用国内螺纹钢期货保值,也可参与新加坡交易所(下称“新交所”)的铁矿石掉期交易。据业内人士介绍,华菱钢铁等部分企业已涉足掉期交易。
然而,对国有企业而言,要参与境外掉期首先要经过国资委等部门审批。在填报外汇用途时,如果说做掉期将很难被批准,于是企业开始“变通”,多以购买矿或现货贸易的名义来换汇。很多在香港注册的中介公司已在国内开设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都能代理国内企业做境外业务。通过理财的形式,通过第三方公司或离岸公司通道,部分国有企业已曲线进入掉期市场。
据一位曾为五矿做过套保顾问的人士介绍,目前国内企业参与掉期市场只能看到价格和成交量数据。在流程上,企业做交易只能联系经纪商,再由经纪商联系其他的经纪商或卖方,而这些环节一个环节一个价,最后交易所公布的价格为撮合价。由于每天公布的价格都不一样,有时差异非常大,国内参与者“步步惊心”。
“由于政策限制和对冲渠道不足,企业能对冲掉的风险比例不到10%”,银河期货钢材事业部副总经理周伟江感慨。去年新交所掉期市场交易量为4340万吨,中国企业的交易量仅占其中一部分。而除去品位因素,中国每年需进口的铁矿石就达4亿吨。在现货市场,5月8日,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开市,5月底,新加坡globalORE(全球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启动。但截至目前,河北武安一家钢厂负责人感叹,前一个平台成交量不大,后一个平台离中国企业较远,远水难解近渴。风险敞口的存在使得贸易商们对部分压港矿束手无策,而下游需求何时回暖并非由其决定。